甘为桑木献一生的“铁娘子”

2018-07-03 09:49:02来源:泰州日报作者:本报记者 朱敏丽 通讯员 顾亚俊

  芦玲芳(右)在为困难群众捐款。

  桑轩 敏丽摄

  6月25日一大早,泰兴市姚王镇桑木村的“当家人”芦玲芳匆匆吃了两口早饭就出门了,这些天村里正在实施“活水工程”,她要尽快跟一些承包鱼塘的养殖户对接清塘工作,以便工程顺利推进。

  走路依旧风风火火,说话声音还是那么爽朗,时隔两年再次到桑木村采访芦玲芳,她看上去并没有多大的变化,只是瘦削些了。

  “芦书记,记得两年前采访你时,你说要在村里干到80岁呢!”

  “嗯,如果身体允许,我会干到80岁,可现在说不准了。不过我将尽一切所能。”芦玲芳笑笑说。

  看着记者一脸疑惑,旁边的村干部马凤里说,“书记去年生病开刀了,身体大不如从前,但她放心不下村里,一直坚持工作。”

  铁下一条心,坚决甩掉穷帽子

  从18岁担任村干部至今,芦玲芳已经在桑木村扎根40多年了。

  最初的桑木村,是一座集体财务亏空数万元的贫困村、落后村。当芦玲芳挑起桑木村“一把手”重担时,就下决心要甩掉这顶“穷帽子”。村里没有企业,芦玲芳就带头办企业,她拿着借来的5000元,在村里创办了第一家企业。随后,又带领村干部陆续办起铸件厂、拉丝厂、电线厂等。

  “只要芦书记认定的事,没有办不成的。”马凤里说。

  2000年,听说一位泰国客商要在泰兴选址搞装饰材料加工,芦玲芳立刻锁定。然而,客商考察时发现当时的桑木村连一条像样的通村公路都没有,面露难色,高低不表态,只是拿餐巾纸擦皮鞋。芦玲芳顿时明白,人家对路不满意,随后她带头捐款1万元,发动村组干部和能人捐资修路。当客商第二次走进桑木村时,不是拿餐巾纸擦皮鞋,而是擦眼镜了。就这样,这一项目顺利落户桑木村,并先后三次增资扩容,年产值过亿元,吸纳本地农民工250人。

  随着项目增多,桑木村早早地甩掉了穷帽子,去年集体收入达到60多万元,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、小康村。

  铁肩担道义,一切为了乡亲的美好生活

  “村里富了,就要让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。”这是桑木村甩掉穷帽子后,芦玲芳一直盘算的大事。

  在桑木村,一座座在花草树木簇拥下错落有致的小洋楼是最让人艳羡的风景。2006年,芦玲芳在泰兴率先启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,为了保证建设质量,她像自家建房一样,天天盯着集中居住区建设工地,从白天到黑夜,饿了就啃口馒头、累了就打个盹,确保每一间房屋建设到位。如今,村民们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农民别墅。

  就像建农民集中居住区一样,多年来,桑木村每一项工程、每一件事务,芦玲芳都身先士卒,不畏困苦、亲力亲为。在334省道拆迁工作中,既要保证拆迁户的利益不受损,又要确保334省道顺利动工,60多岁的芦玲芳走村入户,没日没夜地宣传动员,有时生病了也顾不上休息。

  这些年来,桑木村委会门口始终摆放着一块写有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创业、特别能奉献”字样的牌子,这是芦书记总结的“桑木精神”,她经常教导年轻村官,说有了这三个“特别”就能克服一切困难,把桑木村建设得更加美好。

  铁一般的意志,拖病扛起那份坚守

  在桑木村,决断果敢、勇挑大梁的芦玲芳,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“桑木扁担”。

  “芦书记就是我们的‘主心骨’,村里有她在,我们就心安。”村民周建说。

  去年,芦玲芳因心脏主动脉瓣膜闭合不全,到上海接受手术治疗。听说书记病了,村民们很着急,有的专程赴上海医院探望,有的则主动帮着照料,大家都期盼书记快点康复。这让芦玲芳非常感动。

  今年,大病初愈的芦玲芳毅然回到工作岗位,当家人极力反对时,她总说,“村里干部还年轻,一些事情处理起来没经验,我必须去。”“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,我最熟悉了,大伙儿离不开我。”

  前不久,村里开展“禁养”,涉及村里20多个养殖户的利益。芦玲芳二话没说,亲自上阵,从养殖户的利益出发,通过村里补贴、优先安排工作岗位等渠道,既顺利说服养殖户停止养殖,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。仅用20天就完成了“禁养”工作。

  这些天,看着村边开建的泰兴东郊森林公园,芦玲芳又开始谋划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。家人劝她多休息、少劳神,芦玲芳说,“桑木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,一草一木都难以割舍。能多为村里做点事,让桑木村变得越来越好,是我最高兴的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