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而不休的“老把式”书记

2018-06-28 09:59:52来源:泰州日报作者: 本报记者 钱 兰 通 讯 员 李美娟 马张良

  开栏的话

 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,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永远奋斗,为实现高质量发展、建设“强富美高”新泰州提供强大动力,“七一”前后,本报开辟“先锋旗帜”专栏,集中宣传一批先进典型,展现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风采,充分释放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,激发汇聚更多的先锋力量。


  徐勤生在搬秧苗。钱兰摄

  身穿迷彩服,脚蹬旅游鞋,昨天一大早,66岁的徐勤生就来到村里的秧苗田,带着群众一捆一捆地往车上搬运秧苗,豆大的汗珠在脸上直滴。

  “干部就是要干,要做给群众看,带着群众干。”三十多年来,徐勤生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
  两度“临危受命”,不变的责任担当

  徐勤生曾经在过去的口岸镇口岸村干过8年的生产队队长、5年的村委会副主任、3年的村委会主任、1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,把一个曾经经济负债累累、各类矛盾特别多的后进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,村集体收入一年达三四百万元。

  “当时镇领导找我谈话,让我当口岸村支书时,我觉得压力特别大,甚至当场号啕大哭。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徐勤生依然眼眶湿润。然而,徐勤生上任后,并没有被困难吓倒,而是迎难而上。建房、拆迁过程的矛盾层出不穷,徐勤生经常整夜不睡觉,协调处理矛盾。“记得有天夜里,我往返东西两户人家,来回跑了50多趟,才把矛盾处理好。”

  此后的6年,徐勤生又先后担任过口岸镇广电站站长、口岸镇党委副书记、高港区广电分局副局长、局长、泰州广电传媒集团(台)副调研员。2012年9月,刚刚“退二线”的他响应市委号召,主动请缨,来到口岸街道徐庄村,成为全市第三批机关选派到村任职干部。

  “‘牛扣在桩上也是老’,我对农村有感情,也有农村工作经验,我愿意到农村来贡献余热。”徐勤生说。

  “狗不叫”书记叫响全省,不变的为民情怀

 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,徐勤生不在办公室听汇报,而是深入一线调查研究。短短两个月,他用双脚跑遍全村每一个角落,时间长了,连村民看家护院的狗也“认识”他,“狗不叫”书记由此得名,并叫响全省。

  在充分熟悉民情的基础上,徐勤生多方筹措资金,发展经济,兴办实事——

  投入700万元铺设3米宽的水泥路35公里,下水道15000米;

  安装LED路灯200盏、监控摄像头40个,建设河道驳岸8000米;

  对全村12000米长的河道沟渠进行全面治理,撤坝建桥13座,村内河道水系达到“流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;

  建设高标准农田1500多亩,吸引外来创业者流转土地1500多亩,组建了三个小农场,青壮年多数都转移到二、三产业,大批妇女转到农场劳动和在家中织带子,全村农民每年可从农场获劳动收入60多万元,织带子的收入达100多万元;

  在废弃学校旧址上改造翻建6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,有两家企业租用落户,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近30万元;

  组建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,全村实行统一供种、统一育苗、统一供水、统一机插、统一治虫;

  翻建、简装400多平方米卫生室、计生室、居家养老室和村民人口学校等公共服务场所;

  翻建、新建1500平方米为民服务中心和文化礼堂,功能完备,每年请来省、市各类文艺团体演出80多场,村民们免费观看,拍手称好。

  一件件实事,增强了村党总支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
  走到哪里都一样,不变的勤廉操守

  到任徐庄村的第一天,徐勤生就作出“四个一”公开承诺:不花村里钱请一次客,不花村里钱送一份礼,不花村里钱买一包烟,自己不拿徐庄村一分钱。

  5年多来,徐勤生切实履行了承诺,不但没有拿过村里一分钱,还跟家里亲友一起倒贴给村里几十万元,用于扶贫帮困。

  徐勤生常常是走到哪里干到哪里。村里组织环境整治,他带头扫地、清垃圾、除杂草。村里水稻育苗插秧时,他忙得没时间回家吃饭,让家人把饭菜送至田头。水稻治虫打药期间,他早晨4点钟就赶到田边,直至晚上8点多才离开。村里修路时,他亲自拿锹挖土筑路基,用车推土,在路上铺垫石子,手上的水泡磨破了,变成了老茧。

  无言的行动,无形中产生了引领的力量。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,村干部们放下架子、沉下身子,真心为民办实事、解难事。

  “要求别人做的,他自己先做到,身教胜于言教。”73岁的原口岸镇党委副书记戚正欣这样评价昔日的老部下。